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里,大闸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我国吃大闸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,聪慧的古人们,在一次次的尝试中,归纳总结出了许多大闸蟹的经典吃法,其中就包括腌蟹、糟蟹、醉蟹和酱蟹。
下面我就来详细解读一下,这四种大闸蟹做法的相关故事。
腌蟹:用盐来保存大闸蟹
古代是没有冰箱的,食物很容易腐坏。用盐来腌渍食物,让盐分渗透食物,脱去食物的部分水分,就可以达到防腐保存的作用。
腌蟹就是用盐来腌制螃蟹,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。唐代孟诜在《食疗本草》中记载,螃蟹“以盐腌之,甚有佳味,沃以苦酒,通利支节,去五脏烦闷。”从这里可以看出,腌蟹不仅味道好,而且还有食疗的效果。
糟蟹:用酒糟来保存大闸蟹
古代用来保存食物的方法,除了用盐来腌渍之外,酒糟和酒也都是可以用来腌食物的。
用酒糟或酒酿来加工保存大闸蟹,这种就叫做糟蟹。
明代的周履靖在《群物奇制》中记载了这样一首诗:三十团脐不用尖,陈糟斤半半斤盐,再加酒醋各半碗,吃到明年也不腌。
从这首诗里,可以看到古代糟蟹的做法:用陈年的酒糟,加上盐、酒、醋调味,用这种方法来腌制大闸蟹,可以保存到明年。
醉蟹:用酒来保存大闸蟹
醉蟹就是用酒来保存大闸蟹的做法。从宋朝开始,历朝历代都有关于醉蟹的记载,可以说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做法了。
古人对醉蟹的做法,大约是用酒、盐以及其他调味料,和蟹混合在一起后,放在密闭容器里保存一段时间。不同地区对选蟹、调料、容器、时间等细节问题,有一定的区别,不过大致上还是大同小异的。
清代有位著名的戏剧家李渔,他也是个美食家,特别爱吃蟹。每年蟹季,他都会囤积一部分蟹,做成醉蟹、糟蟹,这样等螃蟹下市之后,就还能继续品尝蟹的美味了。
酱蟹:鲜甜的大闸蟹做法
酱蟹的做法比较少见,而且现在我么也很难看到这种做法了。
在清代顾仲编写的《养小录》中,可以详细看到酱蟹的做法:把鲜活的大闸蟹绑好,然后把浓稠的甜酱仔细抹在蟹身上,再把蟹放在罐子中密封。等两个月后取出,蟹的腹部已经发亮并脱落,这个时候就可以吃了。用淡酒把蟹身上的甜酱洗下来,这些甜酱还能拿来做菜,而且味道更加鲜美。
除了这四种做法之外,智慧的古人们还有很多关于大闸蟹的创意做法,比如蟹酱、蜜糖蟹、蟹酿橙等等。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的话,可以关注我一下,我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关于大闸蟹的趣事与知识~
好的楼主,国人食用大闸蟹的历史悠久,对于江南地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饮食文化。腌蟹、槽蟹、醉蟹与酱蟹更是最为传统的几种烹饪大闸蟹的方法。
首先来说腌蟹,直接用盐腌制的腌蟹比较常见,出现的时期也非常的早。
北魏时期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中就有所记载腌蟹的做法:先将蟹刷净,装进小口大肚的瓮中,再放入两三斤粒盐,最后用黄泥封口,一段时间之后便大功告成。
这是最早记录大闸蟹腌蟹的做法,盐既可以提升蟹的风味还可以用来防腐。到了宋朝腌蟹成为了一种最为常见的吃法,家家户户都会这样食用大闸蟹。
槽蟹历史也非常的悠久,但隋唐至宋代是最为流行的时期。
曾有一段槽蟹口诀,把槽蟹的做法完全的概括:“三十团脐不用尖,陈槽斤半半斤盐,再加酒醋各半碗,吃到明年也不腌。”
意思就是把三十只母蟹都放入以槽打底的罐子中,再往里面加入半斤盐、酒醋放半碗,封口槽渍即可。
做出来的槽蟹味道极为鲜美,连古代的皇帝都是非常的喜欢。
宋代陶谷曾在《清异录》中所记载:“炀帝幸江都,吴中贡槽蟹、糖蟹。每进御,则上旋洁拭壳面,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。”
说的就是炀帝在吃槽蟹之前,先要把蟹壳擦拭干净,然后以金纸剪成的龙凤花纹密密的贴在上面,显现帝王吃蟹之趣。
醉蟹可以说是“酒绿初倾老眼明”的酒与“蟹肥暂擎馋涎堕”的蟹的结合,同样的深受广大蟹友喜爱。
自宋代开始,醉蟹的记载就一直有所记载,总的概括出醉蟹的大致做法是用盐、酒加上一些调味品和蟹混合后放置在一个密封容器中一段时间即可。
宋代高似孙对醉蟹有过称赞“介甲尽为香玉软,脂膏犹作紫霞坚”,可谓是别具风味。
酱蟹曾在元代时期《居家比用事类全集》中有所记载制作的方法:“团脐百枚,洗净,控干,逐个脐内填满盐,用线缚定,仰叠入磁器中。法酱二斤,研浑椒一两,好酒一斗,拌酱椒匀,浇浸令过蟹一指,酒少再添,密封泥固。冬,二十日可食。”
这即可以吃到酱蟹,又能得到鲜美可口的酱汁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本文来自投稿,作者:时遇,不代表食养源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yuan17.com.cn/ysys/805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