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
汕头陆续有市民患上这个病,
持续3到5天高烧,
精神状态差。
去年,珠海也有一位50岁的居民李阿姨,
因为这个病
出现咳嗽、高烧不退、怕冷等,
随后病情恶化,
住进了中大五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。
最终经过医生的抢救,转危为安。
这是什么病?如何预防?
一起来看!
汕头多人感染“鹦鹉热”
高烧多天不退
今年3月初,59岁的汕头市民李先生突发咳嗽,并且连续5天高烧,多次服用退烧药后均不见好转。李先生到医院就诊。经过一系列排查后发现,导致他生病的元凶,是鹦鹉热衣原体。
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汉光表示,给予李先生相应治疗之后,很快李先生就痊愈出院了。
据医生介绍,鹦鹉热主要发生在鹦鹉、鸽子、鸡鸭等鸟类和禽类,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。当前正是鹦鹉热流行的季节,近段时间,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已陆续收治4例鹦鹉热病例,目前均已治愈出院。
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汉光表示,确诊的这几个病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都是家里有养禽类,或者跟禽类有密切接触,接触了禽类的分泌物、粪便等,然后就因为这些禽类感染了病原体,就传染上了。
医生提醒广大市民,鹦鹉热可能导致重症肺炎,多器官功能受损。观赏、饲养鹦鹉等鸟类时,要注意加强防范,以防染上疾病。
什么是鹦鹉热?
如何预防?
什么是鹦鹉热?
感染后有什么症状?
如何预防?
针对这些疑问,
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发文介绍了鹦鹉热。
鹦鹉热的传染源
鹦鹉热的传染源有携带鹦鹉热衣原体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;含鹦鹉热衣原体的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、羽毛及尘埃等;禽类及其养殖场、宰杀车间、羽绒加工厂、家禽市场、鸟类集散地点、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以及信鸽调教基地等。
○ 鹦鹉热衣原体不仅仅感染鹦鹉,几乎所有类型的鸟都可感染,在鸡鸭等家禽偶尔也存在。
○ 一般情况下,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,只有在症状急性期有极小的概率传播。
鹦鹉热的传染途径
1、呼吸道传播
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,人类一般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而感染,如吸入带病禽鸟已风干的排泄物(如粪便)等尘埃而感染。
2、接触传播
经皮肤、黏膜及消化道等侵入人体也是感染途径之一,如接触带有病原体或生病的鸟类或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环境、羽毛、尘埃等。
鹦鹉热的临床表现
1. 高热:该病起病急骤,可突发高热,热度可达39℃-40℃,可伴有恶寒战栗。
2. 头痛:有剧烈而弥漫性的头痛,可持续7-10天。
3. 肌痛、咽痛等:常大汗不止并有恶心呕吐,有肌痛、咽痛及胸痛等;肌痛累及全身,尤其是躯干和四肢,严重时甚至难以站立。
4. 呼吸道症状:多数患者都有呼吸道症状,咳嗽多发生在发病后第3-6天,以干咳为主,肺炎发生率高达85%-90%。
5. 其他症状:病情发展时可出现发绀、烦躁、谵妄、昏迷等。
6. 并发症:严重患者可并发肺炎、心肌炎、心内膜炎、肺水肿等。
防控措施
01
减少鸟禽饲养
尽量不要在家饲养鸟禽,如需饲养,去正规的宠物店购买宠物鸟,不收养来历不明、未经检疫的鸟禽产品。
02
家养鸟禽注意卫生,清洗时做好防护
家养鸟类、禽类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,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表面之前,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,避免吸入扬起的尘埃。清洗时佩戴口罩和手套,清洗后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。
03
避免接触活禽,食用禽类煮熟煮透
尽量避免进入活禽市场和购买活禽,如需进入或购买,应注意卫生,做好个人防护(如戴口罩和手套),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煮透。
温馨提醒
由于鹦鹉热症状与许多疾病类似,所以就诊时医生可能不会考虑到这个病因,如果发生类似症状就诊时应告诉医生鸟禽接触史。
另外,即使感染发病也不用恐慌,四环素或强力霉素对鹦鹉热治疗有效。如果及时确诊,合理用药后多数患者经1-3周可恢复。
转发提醒!
更多权威信息,
请下载↓
本文来自投稿,作者:时遇,不代表食养源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yuan17.com.cn/ysys/855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