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寒冷时,人们常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御寒。肯定有不少人饮用生姜水,不仅制作方便简单,而且功效明显。生姜不仅是厨房常用配料,更具发汗解表、温胃止呕、解毒三大功效。
常用生姜丝泡水喝,可防治多种疾病。
1.感冒:冬春交替季节是流感频发的时候,前期波及全国多地的“乙流”与近期更替的“甲流”,让人望而生畏,更是让小宝宝们深受其害,急坏了广大家长们,累倒了大批儿科医生。除了药物治疗外,可以用生姜水进行预防。将双脚浸于热姜水中,水以能浸到踝骨为宜,可加点盐、醋,并不断添加热水,浸泡至脚面发红为止。此法对风寒感冒疗效显著。
2.腰肩疼痛:长时间保持坐姿工作的白领、四处奔波的出租车司机、睡眠姿势错误的老人等缺乏锻炼的人群,往往会出现腰部和肩部肌肉酸痛等不适。适当按摩可缓解症状,但并不能起到治愈的作用。毛巾浸泡热姜水后拧干,热敷于疼痛处,反复数次,可使肌肉由僵硬变松弛、舒筋活血,从而大大缓解疼痛。
3.慢性胃肠炎:长期不规律饮食,会诱使胃肠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。服用药物能暂缓解病症,这是个关键信号,提醒你需要改善饮食,调整不良习惯。不然等疾病发生不可逆的转变时,你将追悔莫及!平时进行姜汤坐浴,每次十分钟左右,明显活血通络,可治慢性胃肠炎。这也是经常感到腹部不舒服人群的一大福音。
4.防暑降温提神:现在社会上不管是受生活压力所迫还是沉迷于娱乐的“夜猫子们”,因经常熬夜及饮食不规律,容易出现精神萎靡、恶心等症状。此外,爱好汗蒸的人士,进入高温环境中易出现胸闷、头晕等症状,可适当饮用姜水来缓解。生姜的作用就是健胃、提神、醒脑。另外,服用生姜水还具有兴奋、排汗等作用。
5.祛除老年斑:老年人脸部会出现较多色素沉着的斑点,俗称“老人斑”,不仅影响面部美观,还会使人的自信受损。生姜所含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等成份,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。长期喝姜水能有效延缓衰老,可除“老人斑”,姜水中添加蜂蜜后口感更好,美容功效更佳。
6.治恶心呕吐:出现恶心、呕吐等症状时,并非一定反应肠胃出现问题,还可能是机体处于某种不良环境的反应。饮用姜水能够起到止恶心、呕吐的作用,此外因某些运动而引起的“运动适应不良症”,吃点生姜就可以使其缓解。民间常用生姜水防晕车、晕船,或用生姜片贴内关穴,效果明显,因而获“呕家圣药”之誉。
任何食物都具两面性,不可能是万能的,主要在于合理运用。姜水比较适合多数人食用,但也有特殊的人群是不适合的。那么,哪些人不适合喝姜水呢?
1.胃热者:偏好辛辣刺激食物的人群,易出现口渴、口苦、口干、胃热等症状。由于生姜性温,胃热者食用姜水后会加重原症状,故不宜食用。
2.肝炎病人:患有肝炎的病人更要注重合理饮食。吃姜会导致肝火旺盛,故肝炎病人忌吃姜。若要吃姜,可搭配疏肝理气的食物,如山楂、菊花等。
3.常喝酒者:应酬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交际,应酬时喝酒更是普遍现象。有些人喜欢在酒里加些热性食物,促进血液循环,但有些食物不可与酒同食。姜与酒同属热性,容易导致体内积热,易出现眼部不适,甚至加重痔疮等病症。
民间十大热姜水治病偏方
偏头痛:当偏头痛发作时,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,大约浸泡15分钟左右,痛感就会减轻,甚至消失。
感冒头痛:将双脚浸于热姜水中,水以能浸到踝骨为宜。浸泡时可在热姜水中加点盐、醋,并不断添加热水,浸泡至脚面发红为止。此法对风寒感冒、头痛、咳嗽治疗效果显著。
面部暗疮:用温热姜水洗脸,每天早、晚各1次,持续约60天左右,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。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。
腰肩疼痛:在热姜水里加少许盐和醋,用毛巾浸水拧干,敷于患处,反复数次。此法能使肌肉由张变弛、舒筋活血,可大大缓解疼痛。
脚臭:将脚浸于热姜水中,浸泡时加点盐和醋,浸泡15分钟左右,抹干,擦点爽身粉,臭味便可消除。
牙周炎:用热姜水代茶漱口,每日早、晚各1次。如果喉咙痛痒,可用热姜水加少许食盐代茶饮用,每日2~3次。
龋齿:每日早、晚坚持用热姜水漱口1次,并每日代茶饮用数次。此法对保护牙齿、预防和治疗龋齿颇为有效。
口腔溃疡:用热姜水代茶漱口,每日2至3次,一般6至9次溃疡面即可收敛。
头皮屑:先用生姜轻轻擦洗头发,然后再用热姜水清洗头发,可有效防治头皮屑。
醉酒:用热姜水代茶饮用,可加速血液流通,消化体内酒精。还可在热姜水里加适量蜜糖,可缓解或消除醉酒。
温馨提示:生姜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,适合食用的有些人还是最好少用,如阴虚火旺、目赤内热者,或患有痈肿疮疖、肺炎、肺脓肿、肺结核、胃溃疡、胆囊炎、肾盂肾炎、糖尿病、痔疮者,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,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,绝对不能吃姜。阴虚就是燥热体质,表现为手脚心发热,手心有汗爱喝水,经常口干、眼干、鼻干、皮肤干、心烦易怒、睡眠不好,而姜性辛温,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。
本文来自投稿,作者:时遇,不代表食养源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yuan17.com.cn/yszs/480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