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梅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许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零食,酸酸甜甜的,特别是一到夏天,许多人都喜欢用乌梅来制作酸梅汤,喝上一口,顿时感觉生津解渴,回味无穷。
不过乌梅却不只是一种零食那么简单,它在中医里其实还是一种中药,有着许多功效,经常进食的话,对人体也有许多好处。那么,经常进食乌梅对人体有哪些好处呢?下面,左撇子就跟大家来聊一聊有关乌梅的那些知识。
一、乌梅有哪些医学功效?
乌梅其实就是蔷薇科植物梅的经加工的未成熟果,因为经过加工之后颜色变成黑色,看上去乌黑乌黑的,所以就叫做乌梅。
根据《中国药典》里面的记载:
乌梅归经:归肝、脾、肺、大肠经。性味:酸、涩,平。功能主治:敛肺,涩肠,生津,安蛔。用于肺虚久咳,久痢滑肠,虚热消渴,蛔厥呕吐腹痛,胆道蛔虫症。
因此,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,乌梅主要有以下这几个功效:
❶敛肺:因为乌梅性味酸,酸可收敛,而且还可以入肺经,因为具有收敛肺气的作用,这就可以敛肺而止咳,因为对于肺虚久咳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。
❷涩肠:因为乌梅性味酸,涩,酸可收敛,涩肠,而且还可以入大肠经,因此可以起到涩肠止泻作用,这对于久泻久痢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。
❸生津:因为乌梅性味酸,可以促进津液分泌,因此能够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,特别是对于烦热口渴以及暑热烦渴等,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。这也是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,喝上一杯酸梅汤就能够起到生津止渴,清热解暑除烦的作用。
❹安蛔:乌梅还可以起到一个驱虫的作用,特别是像以前患有蛔虫病的患者,通过进食乌梅可以有效缓解蛔虫引起的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。这是因为乌梅味酸,蛔得酸则伏,故能和胃安蛔。另外,乌梅还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,可以使蛔虫从管内后退或者从管内退出,也适用于缓解胆道蛔虫症。
乌梅除了这几个作用之外,其实还可以外用治疗外疡弩肉等。比如《刘涓子鬼遗方》里面指出,乌梅烧为灰,杵末敷上,可治一切疮肉出;还有《圣惠方》也指出,乌梅肉,烧灰细研,以生油调涂之,可治小儿头疮。
二、吃乌梅有什么好处?
通过上面对乌梅的相关医学功效讲解,其实我们已经知道吃乌梅对我们有以下这些好处:
第一就是可以敛肺止咳,如果有肺虚久咳的不适症状,适当进食一些乌梅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。
第二就是涩肠止泻,比如出现拉肚子的时候,适当进食一些乌梅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。
第三就是生津止渴,比如在夏天炎热的季节,感到特别烦热口渴或者暑热烦渴,这个时候适当进食一些乌梅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,特别是喝上一杯乌梅汤,还能起到一个解暑的作用。
第四就是驱虫,如果肚子里或者胆道里有蛔虫的话,适当进食一些乌梅就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,虽然现在患有蛔虫的病例比较少,但是在以前也经常使用乌梅丸来驱虫。
三、哪些人不适宜进食乌梅?
虽然说乌梅具有许多功效,我们适当进食的话对身体有许多好处,特别是像现在那么炎热的天气,可以起到很好的生津止渴的作用。
不过,乌梅也不是适合任何人食用的。特别是对于有实邪者是忌服的,这是因为乌梅具有收敛的作用,容易使实邪留于体内,不利于病情的康复,甚至可加重病情。
另外,乌梅进食过多的话,因为味酸容易损害牙齿,而且还容易造成胃酸分泌过多,容易引起胃部不适。
最后,《药品化义》里面还指出:“咳嗽初起,气实喘促,胸膈痞闷,恐酸以束邪气,戒之。”因此,如果不是气虚引起的久咳或者是刚出现咳嗽的不适症状时,又或者出现胸闷等不适症状时,都不可进食乌梅。
作者寄语: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,我是左撇子说医,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大家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,码字不易,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,请帮我点个赞!如有疑问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,欢迎大家关注并转发,谢谢大家的支持!
将梅子在夏季果实接近成熟时采收,低温烘干后闷至色黑就称作乌梅,长江中下游地区6、7月份持续的阴雨天气正赶上江南梅子的成熟期,这个时间段就被称作梅雨季节。乌梅是常见的中药,也是常吃的食物。梅子食用由来已久,三国时就有望梅止渴的典故。夏天人们常喝的酸梅汤就是以乌梅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山楂、陈皮、冰糖等做成的,既消暑又止渴,还能增进食欲。梅子不宜生吃,常制成各种果脯食用。
作为一味中药,乌梅酸涩,功能涩肠,敛肺生津。乌梅药用主要用来治疗久泻久嗽,消渴等证。乌梅酸能制蛔,乌梅丸中与温脏驱蛔的蜀椒、细辛以及苦能下蛔的黄连、黄柏同用,寒热并用,攻补兼施,可治疗肠蛔虫症,胆道蛔虫症,或慢性肠炎、慢性痢疾等病。二陈汤中用乌梅一枚,是用其收敛肺气的作用,使散中有收,既使痰湿得除,又使肺气不耗,津液不伤,与燥湿化痰的半夏、陈皮配伍,既相互制约,又协同增效。
经常腹泻或者大便次数过多的人吃乌梅可以涩肠止泻;经常咳嗽或久咳不止的人吃乌梅可以敛肺止咳;虫积腹痛,吐蛔的人吃乌梅可以让蛔虫安静下来,起到安蛔止痛的作用;平时经常口渴或早晨起床时口干口渴的人吃乌梅可以生津止渴。
虽然吃乌梅有很多好处,但要控制不可吃过多,并且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的人尽量不要吃。
本文来自投稿,作者:时遇,不代表食养源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yuan17.com.cn/ysys/17870.html